营销风控
- 编辑:5moban.com - 18此言为义而死,死得壮烈。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0页) 作为现象学剩余的纯粹意识不是"悬置"后直接的"剩余",还需要经受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的洗礼。但《观念1》只是把它揭示出来,并没有展开论述,因为对自身意识的觉察要深入到内时间意识。
第一章 遣虚存实观 1.1 依三性说组织的遣虚存实观 唯识学把一切法的性状分为三种: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法相只是诸识的显现,法性不是离开法相别有一物,要借由法相而悟入法性。(《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 能取的见分和所取的相分都是依识体自证分而起的,此观要把见分和相分摄归自证分,进而到达能所双亡。本文将不展开对此转变的历史性论述,而直接以《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为依据进入存在论思想的探讨。唯识学之所以要把一切法的性状分为三种是为了区别中观学的二谛。
刚才描述的对红的本质直观在禅修中得到很普遍的践行,此法门在佛家叫眼根圆通法门。三、作为因相的一切种,第八识含藏一切种为诸识现起之因。[⑦] 参阅玛利亚·罗莎·安托内萨:《莱布尼茨传》,宋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07、506页。
[68]此外,他还先后在《哲学研究》和《武汉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了20多篇高水平的研究莱布尼茨的学术论文。他的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而在别的实体中随这种力而发生的,如果我可以用这样一个名词的话,这只是由于一种前定和谐[42],而并不是有实在的影响或意象的转移。)事实证明,莱布尼茨的顾虑并非杞人忧天。
莱布尼茨解释道:因为人类心灵有两个迷宫,一个关涉连续体的组成(composition),另一个关涉自由的本性,而它们却都是由同一个源泉即无限性中产生出来的。与笛卡尔不同,莱布尼茨走的则是一条形而中学[30]的道路。
例如,莱布尼茨后期的实体学说,包括他的单子主义和实体链(vinculum substantiale)学说,离开了其早期形而上学的研究成果,便都将既无从提出又无从理解。因此,莱布尼茨的不可分辨者原则是说:在实质上有差异的两个东西,即两个不同的实体,就它们的谓项而言,也总是不同的。[⑨] 参阅G. W. Leibniz: Die philosophischen Schriften 4, Herausgegeben von C. I. Gerhardt, Hildesheim: Georg Olms Verlag, 2008, p.469。[②] 转引自玛利亚·罗莎·安托内萨:《莱布尼茨传》,宋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他不无激情地写道:当一个人考虑到自己并把自己的才能和莱布尼茨的才能来作比较时,就会弄到恨不得把书都丢了,去找个世界上比较偏僻的角落藏起来以便安静地死去。[46] 参阅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Sämtliche Schriften und Briefe, VI, i (Reihe 6, Bd. 1), Berlin: Akademie Verlag, 1930, p.494。再如,莱布尼茨后期的自由学说,特别是他的以阐述人的自由为主旨的《神正论》,也同样既无从提出和无从理解。莱布尼茨则断言,上帝既可以创造我们这个最好的世界,也可以创造其他任何一个可能的世界,所以,他在创世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
他的缺点不比大多数人的缺点多,但他的美德却超过大多数人。既然抽象的思想上的数学的点不同于现实的物理学的点,则物理学的点的无限可分性便丝毫无碍于抽象的思想上的数学的点的不可分性以及它之构成物体实体及其根本属性的可能性。
为什么他认为单子不能够相互作用,他是怎样相信‘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的,所谓充足理由律究竟意谓着什么,这些问题似乎要求一个答案,但是我们却一个也找不到。1968年从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鹤峰县工作。
最后,莱布尼茨在该文中不仅论证了世界的完满性,而且还提出并论证了宇宙向善论。早在四十年代末,他就不仅翻译出了《新系统及其说明》[63]和《人类理智新论》序[64],而且还在翻译和研究莱布尼茨著作的基础上写出了长篇论文《黑格尔对莱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二元并列问题的解决》。在该文看来,万物之所以都需要一个终极理由和充足理由,乃是因为在任何一个个体事物中,甚至在事物的整个集合或序列中,我们都找不到事物何以存在的充足理由(sufficiens ratio)。也正因为莱布尼茨有一个强大的形而上学头脑,善于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进行形而上学的审视和决断,他才得以在欧洲神学家和政治家面对无尽宗教纷争和神学纷争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从他极力构建的实体学说中找到化解这些宗教纷争和神学纷争,图谋宗教和解和宗教统一的秘方。因为无论偶然真理还是必然真理,其谓词都包含在其主词之内。[25] 笛卡尔:《哲学原理》,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0页。
[60] 参阅莱布尼茨:《单子论》,第1节。因此,自发性这个范畴也适用于禽兽以及其他缺乏理性的实体。
该文的核心观点是自由乃同理由结合在一起的自发性,这可以视为莱布尼茨对人的自由所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其意思是说,所谓自发性,是说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既非必然也非受强制,从而其所强调的是行为主体的自主和自决,完全不受外界事物的决定。
众所周知,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智力的超群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在这三部著作中,莱布尼茨还比较系统和深入地阐释了他的个体实体概念。
[1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8页。[33]第三,他由此推证出,物体的本性或本质,并不是像笛卡尔说的,在于广延,而是在于运功。如果说《形而上学谈》、《形而上学通信》和《形而上学勘误与实体概念》着重阐释的是莱布尼茨的有形实体和个体实体概念的话,则《新系统及其说明》(1695—1698年)主要阐释的便是莱布尼茨的实体关系学说以及与之相关的身心关系学说,亦即他的前定和谐系统。但莱布尼茨经过认真研究后发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实体形式也有其自身的弊端,例如,这些形式对于详细地解释物理学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大用,也不可能用来解释那些特殊现象。
例如,早在1668年,莱布尼茨就在其发表的《反对无神论,礼赞自然》一文中,使用过充足理由原则,将上帝视为对物体进行形而上学解释的理由、根基和原则。曾先后写出过《抽象运动论:基本原理》(1671年)、《关于由现象得出有形事物本性的推证的一个例证》(1671年)、《论达到对物体真正分析和自然事物原因的方法》(1677年)、《论自然主义两个派别》(1677—1680年)、《论物体的本性与运动规律》(1678—1682年)和《自然科学原理》(1682—1684年)等论著。
在筹建柏林科学研究机构时,莱布尼茨之所以反对将该机构追随英国皇家科学学会和法国皇家科学学会,取名柏林科学学会,而执意给其取名为柏林科学协会,其理由仅仅在于在德语语境下,学会(die Academie)这个词的意涵为一个比较纯粹的科研机构或一个比较纯粹的教育机构,而莱布尼茨自己想要建立的则是一个旨在改善人类境遇、增进普遍的和公共的善的机构,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构。首先,在莱布尼茨这里,自由是一种专属于人或理性实体的范畴。
他强调指出:不可分辨者原则不仅对整个哲学,而且对神学本身,都具有最重大的意义。(《新系统说明(一):对于实体交通的新系统的说明,用以答复1695年9月12日《学者杂志》上对此所提出的意见》第18节。
而受造物则永远是受外在理由决定的。[41] 请特别参阅莱布尼茨:《单子论》,第14—15节。在访问柏林理工大学期间,他不仅草拟了10卷本《莱布尼茨文集》的目录(曾与李文潮先生讨论过这一目录),而且还在该校图书馆翻阅了包括当时已经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与书信集》第六系列(哲学系列)中的5卷著作在内的有关莱布尼茨的大量资料,为日后的莱布尼茨翻译和研究打下了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在必然命题中,当这种分析不确定地持续下去时,它就达到了一个相等的等式。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莱布尼茨尽管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他首先是一位形而上学家。因为他在前者之中提出并初步阐述了个体性原则,而在后者之中提出并初步阐述了物体自足的观点。
《新系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1)实体的本性。其著名的学生有贝斯特菲尔德和夸美纽斯。
2009年,他的专著《莱布尼茨与现象学:莱布尼茨直觉理论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7.《形而上学纲要》,段德智译。